俗话说“树大招风”,这句话引用到高楼大厦上,即为“楼高招风”。很多人有过这样的体验:走在一些较低的房屋下面或比较空矿的地带, 感觉不出有什么风,一旦到一些高楼大厦下面,即感到风很大。如果是遇到有风的天气,高楼下面的风就更大。这风是从何而来的?为什么爱在高楼大厦下面刮呢?这风是高楼大厦“招”来的。随着现代化城市的不断发展,高楼大厦越建越多,越建越高。与此同时,楼房越高,楼房高处的风速越大, 楼房所承受的风的冲击力也就越强。像一座 400 多米高的大楼(目前世界上最高的建筑)在受到最大风力冲击时,楼顶晃动的幅度将达到 1 米。所以建筑师在设计摩天大楼时,要考虑到楼体承受垂直压力和抗风抗震的能力。风对建筑物的冲击力是随建筑物的高度呈几何级数增长的。楼房高层部位受到的风力比低层部位要高几倍。所以,摩天大楼所使用的建筑材料都是具有超高强度的钢骨架结构系统和复合墙体材料,只有这样,才可以抗得住高空中的高速风的冲击。但是,高楼大厦自身在抗住了高速风冲击的同时,又给高楼下面的地面小气候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因为对高楼大厦形成冲击的高速风受建筑物的阻挡变换了风向,并没有在高空沿水平方向绕离建筑物而去。科学家经过风洞试验发现,当高速风与高楼成直角方向吻向高楼时,高速气流在建筑物高度的 3/4 处分散开来。一部分气流加速上升到建筑物顶部,一部分气流则向下流动并绕往建筑物两侧。正是这些向下流动的高速气流(即高速风)引起了众多的麻烦。在美国就发生过这么一起事件:一个妇女刚从一座高楼中下来走到街上,突然,楼群间刮起了一阵不知来自何处的强劲旋风把她从地上卷起抛向空中,继而又重重地将她摔在地上,致使这个妇女的腿被摔坏。事情发生后,这个妇女向法院提起诉讼,状告大楼的设计者, 要求赔偿。最后,法院判受伤的妇女胜诉。这种意外事件的发生是摩天大楼的设计者没有预料到的,而肇事者就是上面提到的高层建筑表面向下流动的高速风,即“城市风”。通过风洞试验证实,高层建筑至少有三种加速风带容易对人造成危害。首先是顺着高层建筑表面向下流动的高速气流使逆风气旋增大,凶猛的气流漩涡在接近地面时进一步发展成为旋转的阵风。它常常处于人行道上,如果行人碰上,易发生旋风伤人的事件。其次是大楼下面如果有通道或走廊,高速气流就会被吸进下风处的低压风带,形成“狭管风”。而且“狭管风”会使通道或走廊里的风速猛然增加许多倍,此时如有行人经过通道,就会造成危害。最后是高楼表面的加速气流在向下流动并流向高楼两侧时,如果相距很近的两幢高楼之间的位置正好处于直角或锐角形态,加速气流就会形成转角风。转角风加速从两楼间的狭缝中穿过,对附近的花草树木的危害极大,甚至可以把树木吹断,使灌木变形颓败。那么,采取何种措施避免“城市风”呢?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建筑物的高度不要超过 25~30 米,可这是不现实的,因为城市里土地有限,建筑物只有向高空发展。为了避免“城市风”给人们带来种种危害,就需要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空气动力学、气候学等众多学科的通力合作, 大家共同来解决高楼大厦下的局部小气候问题。如在设计上,国外有的建筑师就把高楼设计成两截,下面是横向的矮楼,上面是纵向的高楼, 矮楼可以阻止沿高楼而下的逆风旋涡气流到达街面上。在制定规划时, 既要考虑使高层建筑与街道排列、与城市的地区性主导风向相适应,尽可能避免形成“狭管”,还要考虑高楼附近有些什么配套设施和活动场所。如供人休闲的场所受到的风速应小于停车场;行人多的地方,风速在 3 级以上的时间不应超过全年有风时间的 20%。懂得了有关的“楼高招风”的知识,在高层建筑下面或附近活动时, 特别是在有风的时候,就应该多加警惕,避免受到“城市风”的突然袭击。